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就「打子下面」的做法流行于婺源民间,那是老百姓的智慧创造,经过长年累月的大浪淘沙而积淀下来的,是简单易行的操作与令人满意的效用的完美结合。
婺源是鱼米之乡,产米而不产面。物以稀为贵,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下面以示隆重与尊重。
做米饭需要烧水、淘米、煮米胚、沥水、蒸饭等工序,要用到笊篱、筲箕、饭甑等工具。
两厢比较,下面要简便得多,烧水、下面条、起锅;
在需动用工具方面优势更明显,一双筷子即可。
更不要说吃米饭起码得有荤菜、素菜,稍讲究点的还要讲究几荤几素几汤,下面就不存在这些问题,面条煮熟后丢几片菜叶下去,面条起锅后把煎蛋覆在上面,又好看又体面还不费事。
在招待办完后的洗刷收拾方面,下面也比做米饭省事很多。
虽然下面比做米饭简便省事得多,但是平日里婺源的百姓是不会下面来吃的。
一方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婺源人更习惯于米食而不是面食,偶尔吃一顿面无论是当作新鲜,还是当作改善伙食大家都乐意接受,但是经常吃估计婺源人的消化系统不会答应。
另一方面,大米产于自家田里,不用花钱去买,分田到户后,家家都有余粮,喂小鸡都用米而不是用谷子;
余粮家家有,但有余钱的人家不多。
老百姓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消费看需要也看口袋,很多情况下由口袋决定需要,平日里谁会傻到掏钱去买面条来吃呢。
德绍家制面厂的机器开动后,面条源源不断地出,工钱、面粉钱、电费不断地往里垫,靠平时极其零星的买量,根本无法做到资金回笼。
指望将平时产的面条存起来等到逢年过节时再大卖根本不现实。
面条很容易生虫,德绍以及请来的师傅根本不掌握面条贮存的知识,也没有购买贮存的设备。
德绍太过于乐观了,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他可能把开制面厂想得跟他在龙水河里打鱼一样,当天打上来当天卖、当天就能拿回钱来。
第46章错在哪里
其实就算能将平时产的面条很好地贮存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德绍也无法维持制面厂的正常运转,因为逢年过节时,一家通常买两三把面条,充其量不过五六把,每日生产累积到逢年过节,那存量是非常大的,即使周边乡村人家都只买德绍家产的面条估计也销不完,更何况这根本就现实不了,不说别的,在河边村都办不到。
还有在营销策略上,德绍一窍不通,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不知道利用县城、乡镇的副食品店和各个乡村的小杂货店这个完整的面条销售网络,而是让那两个不会说婺源话的鄱阳制面师傅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地叫卖(因为大虎二虎都不愿意去卖面条),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将自己置于本可以利用的强大的销售网络对立面,其销售情况自然不会好。
德绍办养殖虽然受到了很多风凉话,遭到了一些掣肘破坏,但运行不会有大问题,盈利上也还过得去。
交够公粮少卖余粮管家禽家畜吃饱;
儿子喊不动就自己动手,维护好栏圈里的清洁卫生不让它们生病;
时不时地花点钱请兽医站的宋师傅来看看,打点疫苗喂点药不让它们遭瘟;
实在养不过来还可以随时卖掉一些;
最为关键的是不会有亏钱欠债的风险。
开制面厂就完全不一样了,购置制面机器、进面粉、雇制面师傅和人工、交电费,这么多投入都需要垫资,销路稍有不好就难以为继。
德绍为了养家糊口而打鱼卖鱼、多养几只鸡、多养几只鸭、多养几头猪,后来受政策引导发展到办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鱼场。
他办的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鱼场类似于农村原始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只是量上稍大一点,超出了自产自销的范围,将剩余部分交易掉而矣,只能说类商业或半商业模式。
到这里,可能已经是德绍在「发展城乡商业」方面所能解决的问题的极限了。
开制面厂则完全不一样,它有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需要市场调研、资本投入、管理运营,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分析预断能力,需要灵活高效的营销手段,显然这些都超出了德绍的认知范围,而且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虽然在南昌机械安装公司工作过几年,但那是高度计划条件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虑进原材料和销售方面的问题。
那段经历对他开制面厂的最大启发之一,可能就是将他家原来的那个东司拆了重新建了一个区分男女的东司。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草包公主 雾港有灯 光鲜 装腔 首辅今天争宠了吗 我只活到三十岁 全宇宙都拜倒在我的音乐下 穿书后我成了顶流团宠[娱乐圈] 做人不要太庄欧 豪门真千金觉醒了 穿成豪门真千金她闺女[穿书] 你最温柔+番外 公主快到我怀里来 隐士计划[快穿] 偏偏占有你 明明如月 无处可逃【CP完结】+番外】 (综漫同人)【文野】太宰治不对劲+番外 嫁妆 六宝团宠:皇贵妃她又茶又飒